北京“限改共”新政启示:楼市调控加码可能性仍存在(2)

2018-05-09 17:23 来源: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延续“双防双保”


  在北京市场,政府调控或指导房价的项目,名词甚多,经济适用房已基本退出,此前的“限价房”也被新的“限房价、控地价”项目取代,后者暂时被称为“限竞房”,也是限价房(或叫限房价项目)的一种。上述通知所称限房价项目,就是指按“限房价、控地价”方式竞得土地的开发建设项目。


  北京于2016年9月30日提出“限房价、控地价”的土地出让方式,首批地块于当年年底推出。此后出让的土地中,大多采用了这种方式。因此,“限改共”受到的关注度颇高。


  “限改共”传言从今年年初就开始发酵,一度引发北京楼市风声鹤唳。相比于坊间流传的全面实施,征求意见稿中15%的价差设定不算太严厉。


  专家指出,北京通过土地出让形成的限价商品房共计61个,初步估算,大约只有五分之一属于价差较大的项目。因此,大部分限房价项目都不会被收购作为共有产权住房,而会作为商品房来销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前,北京市住建委已经就“限改共”问题向部分房企征求意见,其中不乏反对声音。有房企人士认为,这一方式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扭曲了价格信号。在地价、房价、产权比例都被限定的情况下,“开发商没什么可以做的,完全变成建筑承包商”,且为了保证项目盈利,会“想办法控制成本”。


  15%的价差设定,被认为是妥协之后的结果,由于实际影响有所减弱,因此业界认为该政策最终出台的可能性较大。


  相比房企人士,专家普遍对该政策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该措施发挥政策设计的初衷,堵住了限价房政策的一些漏洞。


  “如果限房价项目销售时与周边商品房价差较大,那么就会有较大的获利空间,一些投资客必然趋之若鹜,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原本用来居住的房屋就成了他们炒房牟利的工具。”有专家如此分析。


  针对“限改共”是否存在与民争利的嫌疑,专家指出,无论是之前的限房价项目拍地规则,还是如今的销售政策,都体现了“双防双保”的概念,最终的目的就是让限房价项目分配到用来自住的刚需家庭手中,实现“房住不炒”。


  “双防”是通过限房价项目拍地规则和销售政策,既防止开发商炒地推高房价、地价获取暴利,也防止住房出售时提前锁定的价格较市场价明显偏低引起投资投机购房人炒房获取暴利。“双保”则是在限房价项目的销售中,既保障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也保护了刚需和改善家庭用来自住的住房需求不受到投资投机购房人的挤压。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