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印度仿制药之王:太阳制药是如何崛起的?(2)

2018-07-06 17:14 来源:来源:志象网


  白手起家


  1955年,Dilip出生在一个耆那教家庭。出生后不久,他就跟随家人搬到了加尔各答,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父亲在加尔各答从事药品批发和销售业务,他从小就帮父亲打理生意。


  从加尔各答大学获得贸易学士学位后,他加尔各答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同样从事药品销售。但爬向产业链上游的想法早在帮助父亲时就在他脑中萌生,他想做的不仅是药品经销,还有药品生产。


  孟买原料药制造商Themis Medicare的首席执行官Dinesh S Patel是Dilip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据他说,Dilip大学毕业后,曾花了半年时间,在孟买医学院学习制药的基础知识。Dinesh形容他说,“他极其内向,可以毫不费力地吸收大量信息。”


  万事俱备,父亲赞助了他的第一笔投资,数额是1万卢比。


  用这笔钱,他在1982年创办了太阳制药。第一家工厂位于古吉拉特邦的Vapi,第一批原料和设备,是他从朋友那里借到的。


  第一批生产的药品是五种精神病用药,他只雇佣了两个人,来销售这些药品。从这两个人开始,Dilip的事业开始发展壮大。


  (Dilip Shanghvi)


  关键在于Dilip精准独到的眼光。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他就显得极其克制,选择了精神病用药的细分市场。“该细分市场的特点是产量低、利润率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病用药的推荐权掌握在数量有限的医生手里。”Dinesh说。


  这种克制也持续贯穿在他的事业轨迹里。Dilip并没有选择在抗感染药、胃肠道用药等市场与国际巨头正面对抗,而是选择了深耕精神病、神经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和皮肤病学等慢性疾病用药。随着社会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变得更焦虑,对这些药品的需求急速上升。


  1987年,太阳制药首次在印度推出了心脏病用药莫诺确特(Monotrate),如今已成为其销量最大的产品之一。之后,它又推出了多款治疗心脏病的重要药品。


  正是在这些“小而美”市场的深耕细作,让太阳制药冉冉升起。


  1993年,Dilip创立了印度首家药物研发中心太阳药业高级研究中心(SPARC),次年,太阳制药在印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IPO认购超55倍之多。


  此后,太阳制药开启了国际化之路。


  该出手时就出手


  最大程度控制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做法也延续到了国际业务。


  他没有花时间在世界各地建工厂,而是通过兼并来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1995年在Panoli建立首个原料药生产厂后,太阳制药在次年收购了跨国制药公司Knoll的Ahmednagar工厂,并对其进行改造以通过审批。


  1997年,太阳制药收购了Tamil Nadu Dadha Pharmaceuticals(TDP),主要生产抗癌药物。同年,它75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底特律的Caraco药厂,从而进入了美国市场。


  迄今为止,太阳制药共收购了16家公司。其中有两桩收购具有里程碑意义。


  (太阳制药的版图)


  第一“桩”是持续三年的以色列Taro制药收购案。这次交易早在2007年年中就被宣布,但此后一波三折。包括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集团董事长Mark Mobius在内的投资者都表示反对这项交易,理由是太阳的报价太低,对少数股东不公平。


  当时,Dilip给出的价格是4.54亿美元,其中2.3亿美元为股权,剩余为债权。最终经过长达三年的拉锯,太阳拿下了这笔交易,最大股东出局。


  “他不是一个会表现出侵略性的人。即使他表现出了,也只是通过想法和行动,而不是通过嘴巴。”Dinesh评论这宗交易称。


  这恰如其分。当时,Taro因无力偿还1500万美元的到期债务,正处于破产清算的边缘,Dilip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在三年的拉锯战里,Taro因利润回升,净债务降至2300万美元,这让太阳最终以更低的价格拿下了交易。


  现在,这笔投资的价值已经翻了十倍以上。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