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后成都楼市:二手房和新房价格出现倒挂(3)

2018-05-29 17:05 来源:来源:时代周报


  开发商的冰与火


  在本轮成都房价上涨之前,有的开发商也尝到过“甜头”。


  以成华区的项目成都鲁能城项目为例,该项目曾是2014年的高价地块,尽管当时的楼面价达0.9万元/平方米,但从2016年开始项目均价处在1.1万元/平方米,直至后来最高时的2万元/平方米。


  但对于没有赶上红利“末班车”的部分开发商而言,却是另外一种滋味。


  政府的限价面前,不得不使得他们重新思考下一步。


  推迟销售是不得不为之的举措。上海某闽系房企营销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在成都宽窄巷子的项目本应在今年六七月就进入销售,“但目前政府只能给2万元/平方米的预售价,实在是低于公司原先3万–3.5万元/平方米的心理价。因此公司还在内部商议中”。


  该负责人的苦楚并不是个案。为了贯彻“房住不炒”的调控精神,2017年7月20日,成都出台过限价政策,要求开发商申报预售时,申报价格比照项目前期和周边同类项目,不得超出太多。


  这也是促使一手房受到市场追捧的原因。“但房企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该营销总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新浪乐居对成都2017年高价地块前33名做过统计。根据开发成本加上利润,这33幅地块中,31块的预估售价均处在1.9万元/平方米。其中,东原在武侯区红牌楼街道和金茂在武侯区七里村的两块地价格最高,预估售价应为2.6万元/平方米。


  而这样的预估价并不一定通得过。时隔一年多,目前这些项目的绝大多数并未有明确的入市信息传出。


  事实上,限价之后,部分地产商不得不以低利润,甚至是“割肉”入市。这种现象,在2016年和2017年的高价地块上,陆续发生。


  还在被成都当地咀嚼的是金牛区的中南海棠湾项目,该项目在拿地时的楼面价已经达到近1万元/平方米,而目前政府给的预售价几乎接近楼面价。


  这样的情况还将会上演。对于此前在成都大举拿地的开发商而言,在成都的下一步将会变得更加慎重。


  按照搜狐焦点的统计,2017年拿地金额前十名的开发商有中海、万科、中房、中南、保利、金茂、人居置业、龙湖、新希望和成都集装箱。


  5月16日,成都房管局陆续约谈绿地、融创、朗基、中粮、蓝光等66个房地产开发企业。


  “房企需要有较为明确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应该有太多的盈利等考虑。当然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可以适当做策略调整,比如在预售方面可以放宽,这样也是照顾到房企资金回笼等需求。”严跃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杨静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