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潮真相:民企债务危机频频出现(2)

2018-05-18 16:44 来源:来源:中国证券报


  更重要的是,姚新义赶上了一个“不差钱”的时期。


  2014下半年开始,央行接连降准降息,中国进入货币宽松周期,出现了近两年的信贷高峰;同时,金融处于扩张时期,金融同业业务大爆发、资管乱象又进一步放大了资金供给。由此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在2015年A股大跌后“横冲直撞”,涌入债市和非标领域,直接压低了债券及非标融资利率。这样的情形发展到2016年8月,更是有券商预计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可能会低至1.7%,一些债券交易戏谑而又焦虑的感慨到:“突然发现我们的职业生涯还剩100bp了,好恐怖”。


  所以,这段时期,又被金融机构称之为“资产荒”。为了寻找资金出路,金融机构不惜采取“信用下沉”的策略,由此产生了种种事后看来颇为“荒谬”的行为。


  一些银行为了拿更低评级的债券(一般而言,债券评级越低,收益越高),就采取了委托资管机构进行投资的方式,规避相关规定。在高收益资产普遍难寻的时期,资管机构也非神仙,为了满足高收益要求,一些资管机构就暗自违背约定的投资范围,买入一些更低评级、流动性更差的债券。


  在非标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一些信托公司开始通过降低风控标准来寻找收益较高的资产。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为例,此前信托公司开展这类业务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但此时,不少在全国展业的信托公司开始将业务重心向中西部转移。


  而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凭借更为灵活多样的融资手段,更受金融机构青睐。例如某国有大行浙江分行就专门成立了上市企业科,专门围绕上市公司来做业务。


  对于不少民企而言,那是一段“负债狂欢”的日子。


  首先,便宜的资金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借新还旧,偿还成本更高的银行贷款、信托融资。例如某大型地产商就表示:“2016年,该公司高效把握境内公司债发行的政策和市场窗口,成功发行225亿元低成本境内公司债及ABS,用于替换历史较高成本融资。”


  其次,当民企的扩张野心,遇到金融的扩张周期,往往意味着债务的扩张。盾安集团就是一个缩影。海通证券的研究显示,盾安集团的有息债务规模从2011年底113亿元快速增加到2017年9月末的360多亿元,占总负债的占比超过80%,资产负债率也随之抬升至64.54%,2018年一季度末进一步增加到66.34%。


  更有甚者,一些企业通过发债、非标融资后,大量买了理财产品,形成了一条“企业融资—买理财——理财再投债、投非标”的资金空转链条,并且为了提高收益层层加杠杆放大了金融风险。


  一项统计显示,2012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仅为71亿元;2013年暴增至1667亿元;2014年增至3474亿元;2015年超过5500亿元;2016年则逼近8000亿元。


  所以,在这一年,对“流动性陷阱”的担忧开始升温。


  小提示:


  所谓流动性陷阱,通俗一点说就是,大量的货币发行出来以后并没有能够迅速地拉动经济,也就是企业没有进行有效投资,就好像被吸入了巨大的黑洞。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基于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或者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一些企业尽可能的负债短期化。而这些短期的资金,往往被用来进行长期投资,这就意味着,此后企业需要不断滚动发债,才能维持平衡。


  统计数据显示,那的确是一段债务快速扩张的日子。在债券领域,2015年新发各类债券22.3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87.5%;2016年新发各类债券36.1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54.2%。在非标领域,2016年信托资产规模突破20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3.7万亿元。


  在当时“资产荒”的氛围下,无论是在为100BP的职业生涯而焦虑的金融机构,还是正在享受“负债狂欢”的民营企业,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上述种种,正在为2018年的“违约潮”埋下伏笔。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