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兴事件看与华为的差距:双子星早已不是一个量级(4)
2018-04-24 17:21 来源:来源:大猫财经
03
既生瑜何生亮
为什么这两家中国科技产业的“双子星”,10年下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一个因为极其低级的违规被美国政府严厉惩罚,几乎要“休克”;另一个发展相对稳健,在全世界电信投资放缓的情况下,三大业务板块还处在增长。
要分析起来,很难很长,也是一言难尽。猫哥就引述该行业人士的分析做个管中窥豹:
● 中兴的研发是跟随策略,保守策略,不做革命性、突破性的研发,只做复制研发华为的研发更独立自主,布局长远,做基础性研究;
可以举例的是,华为研发万门交换机攻城略地时,中兴只研发500门交换机,用于农村县城郊区;华为研发GSM,WCDMA,中兴引进日本小灵通、高通CDMA。
● 生产经营,中兴的策略是低成本、高性能策略,采购部采购低价、低质的产品配件,导致中兴的产品质量备受诟病;华为的策略是相对高性能、高质策略,并不断改善产品质量;
● 中兴是上市公司,华为是全员参与的未上市公司,中兴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和有效的晋升制度保证了中兴的活力;华为的全员持股和分红,让新员工收入上无后顾之忧,前期参与创业的老员工则获得了高额回报,但也不断刺激员工高强度投入。
两家公司的经营策略,猫哥引述两个小故事,从中也可以看出差别:
● 小灵通
2000年前后,在日本风靡的小灵通技术被UT斯达康引进国内后,迅速掀起了小灵通热。
当时手机是双向收费,比较昂贵,而小灵通不仅具有手机移动性特别,而且单向收费,便宜好用。网络运营商认为小灵通建网速度快,投资小;用户觉得经济方便,同手机相比,只花20%的钱就能享受80%的服务,在国家政策松动刺激下,小灵通需求呈现爆炸性增长。
2002年末,中兴迅速切入小灵通市场,做得特别成功,甚至超过了UT斯达康,赚到了不少快钱。
但华为经过慎重分析判断后,认为小灵通技术比较落伍,不出5年就会被淘汰,于是宣布放弃。有意思的是,华为宣布放弃小灵通业务几天后,中兴高层对全体中兴员工说:“中兴今后市场主攻产品就是小灵通。”
结果现在,小灵通早就被淘汰。
● 3G
1995年,CDMA项目初露端倪,中兴开始与联通结盟开发CDMA,主攻CDMA95,并在联通初期招标中颇有斩获,甚至在2002年联通CDMA二期招标中,中兴夺得15%的份额。
华为认为CDMA专利集中,授权费用较高,大规模普及困难,CDMA95相对落后,所以选择了产业更成熟,专利更分散的WCDMA。在CDMA上,任正非撤掉了原来的CDMA95小组,转攻更为先进的CDMA2000。侯为贵则把重心放在发CDMA95项目,只投入小部分资源研究CDMA2000标准。
这种选择在初期让中兴尝到了甜头。2001年5月,中国联通第一期CDMA正式招标,选用的标准就是CDMA95加强版。
华为被迫把目光放到海外,CDMA2000产品线虽然丢了联通小单,却在海外市场上连续攻城拔寨,特别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获得巨大成功,为日后立足海外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2008年前后,中国开始进入3G时代。由于在CDMA2000和WCDMA上的充分准备,华为成为大赢家,首轮争夺,成功地将自己在国内CDMA市场份额提升到25%。2009年初中国联通启动WCDMA建网招标,华为拿到31%份额的订单,由于中兴在WCDMA领域表现一般,只获得平衡性的20%份额。
这种缺乏技术前瞻性的研发投入,让中兴承受了惨重代价,在2011年开始表现出来,直接导致2012年中兴亏损高达20多个亿。之后经过多年盘整,直到2015年才逐渐恢复元气。
也真是性格决定命运,人是如此,公司也是如此。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家公司仍然是中国高科技公司里的翘楚,中兴虽然落后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还是希望它有“中兴”那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