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的庄园梦:乡村旅游被带动起来了?(2)
2018-04-13 16:56 来源: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一边是因村民进城定居而荒废在旖旎风光里的乡村宅院,一边是憧憬“你耕田来我织布”之庄园梦的城市消费群体。这样的闲置资源和消费升级需求,在国家鼓励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使得这种起源于法国的共享农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愈加清晰。
日前,分享住宿领域不动产管理公司斯维登集团与上海市崇明区港西镇签约合作打造共享农庄,计划在5月正式将港西镇北双村的一些闲置宅基地改造成共享农庄,供个人租赁居住或对外分享。斯维登集团在稍早前的发布会上宣布,2018年将在全国推出100个共享农庄项目。
在各方参与者看来,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对于庄园主来说,可以获得农庄使用权,还配有一亩农田,不自住时,可共享给其他游客,获取分成收益;对于农村老百姓(75.420, 2.81, 3.87%)来说,除了获得共享农庄租赁收益,还能售卖农特产品;对政府来说,盘活了闲置农宅院落,有利于当地民宿品牌化品质化发展,也为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机遇。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乡村旅游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共享农庄出现的背后也是乡村旅游需求的兴起。那么这种业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带动乡村振兴?如何平衡外来旅游投资者、经营者与乡村治理体系、村民利益的关系?企业方可以如何从这一农村改造的商业模型中获益,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共享农庄
在港西镇北双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拟改造几处宅院离得比较近,但都因长期无人居住而破败不堪,有的房顶甚至已经塌陷,墙壁露出斑驳的红砖,小径也因杂草丛生而难以行走,不过周边则可见竹林绕墙,池水清洌。
港西镇镇长王卫中告诉记者,这些村民多数是自己或随子女去上海市区买房定居,已不可能再回来打理旧宅。
记者了解到,为了不触及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红线,共享农庄的模式基于共享而打造,涉及村民、村委会、斯维登集团、个人庄主四方。整个项目由斯维登旗下有三个子品牌参与其中,形成上下游闭环:途远负责初期的农庄建造,欢墅负责提供中期的共享农庄运营托管服务,途礼则可以为村民的农特产品提供电商售卖平台。
王卫中告诉记者,在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宅院和土地委托流转到村里,并和村里谈好价格和合作方式,然后统一由村里面统一平台来运行,包括代表村民与斯维登集团签约。
一张途远提供的“上海崇明岛港西镇共享农庄项目”宣传单显示,一个独栋别墅属于LOFT户型,面积为72.2平方米,包含一室一厅一厨一卫项目,租期20年。庄主可以优先享受欢墅运营托管服务并获得分成收益,并享有欢墅全国交换入住的权益。
在这样的项目中,斯维登集团通过管理服务、农庄建造及销售渠道的佣金来获取利润。斯维登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EO罗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全国已经在运营的共享农庄项目,斯维登会为其提供品牌、系统、SOP(标准操作流程)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并收取较低的费用。途远在建设新农庄时会有一定的利润,在项目规模化后,这样的利润会更多。新农庄运营起来之后托管服务也是利润来源之一。
不过罗军也坦言,共享农庄作为新事物,也会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必须完全符合国家政策;此外,刚开始村民可能不能理解,尤其是开头会比较难一点。”罗军表示,人才短缺也是挑战之一,针对港西镇的项目,斯维登集团计划发布崇明人才计划,会为当地毕业生提供全国各地的实习机会,实习半年后回到崇明,斯维登集团会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
斯维登集团旗下的途远品牌,在2016年就开始推出共享农庄产品,目前项目遍及海内外近三十个地区。途远CEO石绍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崇明的共享农庄是最新推出的新产品,可以实现C2B个性化定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