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详解金融业扩大开放路线图:成2018重头戏(3)
2018-04-12 17:03 来源: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开放的中国金融未来
目前市场对待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态度更加积极理性。
多位金融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相比于2004年,一是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平稳向好,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更充足、金融机构更成熟,市场运营能力增强,具备和国际金融机构竞争的实力;二是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方式也更加成熟,可以更好的迎接国际金融机构进入。
“对中国金融业而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除引入资金外,更重要的是让中国金融机构可以学习外资金融机构更加成熟的制度规范、管理经验和产品技术,并借此培养一批真正和国际接轨、了解国际市场规则的专业金融人才。” 望华资本总裁戚克栴表示,“随着金融业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境内一批真正具有专业能力的金融机构会脱颖而出,而那些只是依靠牌照垄断甚至裙带关系做业务的金融机构则会走向死亡。”
另一方面,金融开放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国内金融改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正是对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一些行业的准入限制,导致这些公司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我们的金融业已经开了一些口子,我们受到冲击了吗?目前全球十大银行排名中,工农中建全部跻身其中。”姚洋表示,“就算向外资银行扩大开放,他们在境内也做不过中国本土银行。”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近期撰文指出,影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一系列体制根源,恰恰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攻坚领域。中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重形式轻实质、形似而神离问题突出,形式上“三会一层”内部制衡机制形同虚设,信息披露严规制宽执行,激励约束不到位、大股东操控、管理层控制和外部干预等问题严重,距离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易纲认为,开放中的中国市场会更具竞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会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也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走出去之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们的监管环境也会更好,金融安全程度也会加强。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顾月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