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最佳代言人:周小川成“双支柱”探路人(2)

2018-03-20 16:55 来源:来源:中国新闻网


  他的工作成效有目共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15年来,人民银行治理日益完善,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中央银行日益迈进,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在“深水区”里的摸索和尝试不仅有益而且稳妥;金融体系日益健全茁壮,市场“四梁八柱”已搭建完成,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明显提升。


  “有幸”二字,是周小川对自己央行行长生涯的淡然总结。明眼人却深知,在周小川的不懈努力下,人民银行在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改革与开放的践行者


  临近退休,周小川公开露面的次数屈指可数。2017年至今,他在国内有5次央行系统外的公开发言。


  5次露面,他均提及了改革与开放。


  与同时代的官员一样,对改革与开放的实践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从1986年担任国家体改委委员、对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开始,再到中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建行行长、证监会主席,再至2002年12月出任央行行长,他的履历无一不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关。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周小川在多场合均强调,改革需“系统”“整体”和“配套”,需要优化和权衡不同目标。这种系统性整体推进改革,以及统筹协调的能力,对于系统工程专业毕业的周小川来说,或许更为擅长,也更有心得。


  1988年,他与吴敬琏合作出版《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作为“整体改革理论”的主要贡献者,周小川与吴敬琏、郭树清一道,成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0)的获奖人。


  时间证明,周小川基于这一理论的实践卓有成效。“中国的金融改革能走到今天不容易,他在中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位与其共事多年的央行人士如此评价。


  周小川上任伊始就面临一块“硬骨头”。彼时的中国银行业“伤痕累累”,不良包袱沉重,资本充足率很低,已被部分外媒评价为“技术性破产”。


  2003年“非典”时期,周小川向国务院做了《改革试点——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的汇报。这份报告创造性地提出,运用外汇储备注资大型商业银行,并详细设计了“四部曲”方案:核销已实际损失掉的资本金——剥离处置不良资产——外储注资——境内外发行上市。当年9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


  个中艰难,未经历之人难以体会;最终结果,却是世人可见。今日的四大国有银行已位列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林,较低的不良资产率、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整体改革理论里,改革先后顺序至关重要。在国有银行这一微观主体改革成功之后,央行主导的利率市场化“惊险一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存款保险制度、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等宏观序列的改革才逐步推进。


  去年年底,周小川在一篇文章中总结,改革开放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性,促进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结构优化。金融业已发展到了更高层次的市场准入,以及更广泛参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阶段。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