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网科触礁:转型失败将押注AI(3)

2018-02-10 15:59 来源:来源:中国经营报


  战略失误 协同乏力


  不过在拆分之后,万达对网科的整体业务导向并没有继续锁定在网络金融。按照官方定位,网科是“实业+互联网”大型开放型平台公司,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实体产业实现数字化升级,为消费者提供生活圈的全新消费服务。简单来讲,即为包括万达体系在内的线下商圈赋能。


  但这确实是一个难题。长期研究新零售领域的某全球500强顾问云阳子告诉记者,购物中心的赋能迄今仍是一个复杂命题,因为只有实现人、货、场三者的数字化才能完成整个生态的打通。但由于万达广场入驻的很多都是连锁品牌大商户,其信息化程度通常已经比较强,万达无法控制卖场商品。因此其更多倾向于场景和人的数字化改造——在实际业务中,更多通过飞凡承担为商家提供信息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服务。


  前述了解万达的人士透露,飞凡在对购物中心的智能改造上确实决心很大,它的目标是能让每个购物中心都通过免费WiFi、智能探针、云Pos、智能闸机、充电桩、排队机以及其他的智能设备,搭建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物联网。这也导致其在商场的智慧场景的搭建中,进行了巨额投入。据了解,飞凡会在线下一方面为购物中心进行硬件系统改造,另一方面通过飞凡App推送促销信息,补贴商家促销引流进场,提高App的装机量。而这笔投入,每个购物中心至少有几十万元。


  这种烧钱却看不到回报的“重模式”,在万达“多事之秋”的2017年,显得更加不可容忍。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飞凡一年的投入就达到15亿元。


  对此,王健林在年会上也进行了反思。他表示,“网科开发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只是这些东西有培育期,还不能马上被资本市场接受。此外,原来方向也有偏差,老想大规模来做,如果就为万达广场、旅游度假区研发,可能早就整出名堂了” 。


  不过,战场铺得太大,烧钱式的投入对于场景数字化改造收效甚微。而人的数字化工程推进艰难,则是万达的又一短板。众所周知,人的数字化需要通过账户体系的建立达成——通过飞凡App绑定实名,促进用户在万达体系内完成资金流通的闭环,实现对用户数据的沉淀。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万达就收购了第三方支付领域TOP5的快钱支付,具备了完成商业闭环的基础。由于此前万达的积分与会员体系做得并不好,业内一度对收购后的快钱和万达都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飞凡一直在App中强化打造“飞凡通”这一集支付、理财、信贷多功能在内的金融平台,其底层基础就是快钱。但快钱本身亦拥有独立品牌的一站式金融服务App,汇集支付、理财、信贷各种业务。在业内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消耗,而且与“做减法”的互联网理念背道而驰。


  这也让飞凡App的体验在网上被屡屡吐槽为集美团、点评、支付宝在内的杂糅体。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即使在万达商圈内,很多商家也没有使用飞凡通(飞凡App)。在这种低黏性下,无论是数据变现,还是金融变现,都没有太多的可操作空间。


  “消费者为什么要用飞凡的理由不充分。因为人、货、场三者数字化的不完整,平台不能真正意义上串联起商家和用户,导致赋能的程度有限。”云阳子表示。


  在前述第三方支付从业者看来,业务的无法协同源于企业管理机制,“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位征信行业从业者仍记得当初去万达征信面试时,发现面试人员对征信业务毫无经验。而后来,该人士就职的某业内知名公司与万达的合作中,由于网科对接团队屡屡变化完全无法推进业务,最终该公司放弃合作。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