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股价5连跌 收盘股票最新价格4.56元(2)
2018-02-10 15:57 来源:来源:AI财经社
北纬39°
獐子岛是黄海深处的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岛,距离大连65海里,位于北纬39°。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这个纬度数字处于寒暑交界地带,是全球闻名的富裕地区,北京、纽约、芝加哥、罗马等大都市都处于这个纬度线下。这一地带盛产优质葡萄和人参,而在海洋里这一纬度是全球公认的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
北纬39°横贯獐子岛,即使在全球范围看,该岛周边的海洋环境和养殖资源都堪称稀缺。这样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今天的獐子岛海鲜,现在以獐子岛为品牌的海参、鲍鱼、虾夷扇贝大部分都产自这一海域。
上世纪70年代,獐子岛有“海上大寨”的称号。当时獐子岛人从事海上捕捞,创造出了单船捕捞和总捕捞量的全国记录。90年代,原本依靠渔业为生的獐子岛遇到了巨大挑战,人们过度的捕捞让该岛附近的渔业资源出现萎缩,而后续建立的远洋捕捞也在1996-1997年遇到挑战,连续两年獐子岛渔业亏损超过5000万。
刚刚上任的獐子岛镇长吴厚刚开始对獐子岛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随后在2001年獐子岛改制成为股份公司。2006年,獐子岛以同名公司上市,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小板上第一支来自东北的股票,吴厚刚为獐子岛董事长。
客观来看,獐子岛能从众多农业公司脱颖而出登陆资本市场和今天状况频出的扇贝有很大关系。吴厚刚上任后转变了獐子岛的的发展方向,其主业由当初的捕鱼业变成现在的养殖业。
80年代末,獐子岛就从日本引进了底播养殖技术。所谓底播技术就是将人工培育的虾夷扇贝、鲍鱼、海参、海胆等原种投放到海地,任其自由生长,这样长出来的产品既有野生的天然美味,同时也方便人们收割采摘。
最初这些虾夷扇贝并没有直接投放在海底,而是在海面上采用浮筏养殖,但这种在海面上养殖的扇贝死亡率较高很难保证产量,而某次潜水员在海底捕捞海参时发现那些因为操作失误而散落到海底的原种虾夷扇贝反而长势良好。
这一发现促成了獐子岛的主业转型——吴厚刚开始全面推行底播养殖取代浮筏养殖。之后,他们将播种后的海域起了一个新名字“现代海洋牧场”。
成也扇贝,败也扇贝
起初“海洋牧场”范围控制在1万亩左右,三年后扇贝成熟,其底播产量在国内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到2006年, IPO前夕,獐子岛的底播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
到今天,獐子岛在黄海北部建成了全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覆盖海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养殖虾夷扇贝的收入约占獐子岛渔业年收入的70%,余下的30%分别是海参和鲍鱼。
但这种在海底播种扇贝的模式存在着巨大隐患——陆地上的牧场可以设置围栏防止饲养物逃离,而位处海底的牧场没有办法设置隔离带,这意味着他们无法管控他们播种的扇贝、海参等产品的移动。
事实上,在最初确定底播方案时,就有渔民担心“这是把钱往海里一扔。”当时,苗种的价格是5分钱一枚,通过海底增殖的方式来进行养殖,渔民都嚷嚷:“5分钱大钢蹦往海里扔,这不是败家子吗?……几年之后,万一这些虾夷扇贝长大后,游走绝收怎么办?”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