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更名万达商管集团!王健林和马云“赌局”输了吗?(2)

2018-02-06 17:14 来源:来源:网易研究局


  对于万达来说,其凭借持续性的商业管理经验,让商业管理板块独立出来,也是合乎情理的,或者说更名本身不能说很新鲜。但是特殊点在于,此次更名的时候,也引入了互联网等企业,这似乎和此前赌局下的思路有所差异。换而言之,相比此前的思维,万达也希望给其商业地产平台赋能。这种赋能的动作,多少也说明,其似乎也在向此前的“亿元赌局”低头。换而言之,单纯的商业地产发展也会面临瓶颈,只有积极导入互联网技术和电商技术,其商业地产才会有各类新的突破。


  所以说,万达在新零售业务方面,其实是有较好的创新和探索的。入股+更名,是两种手段的组合。而真正目的,则在于万达反思了商业零售市场的生态圈,进而淡化了商业地产开发的做法,而不断强调了商业管理资源的优势。


  效应一:降低商业项目扩张的成本。要真正做出新零售,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整合就是必须的。若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那么未来很多商业项目如万达广场,就很难实现全国化的复制模式,更不用说实现O2O的模式了。所以此次340亿的资金入股,将为万达转型真正加满燃油。


  效应二:助力加快进入A股市场。万达商业从香港市场私有化后,其回归A股也还要签署一份对赌协议。这份协议给其回归A股一个紧凑的时间表。不排除此前万达压力很大。但随着此类大型机构的入股,万达的资金压力会减少,也能够加速回A的进程,防范出现被迫回购股份的风险。


  效应三:加快走上轻资产的道路。对于轻资产的模式,万达这两年其实一直在做,包括削减百货业务、转让酒店产业等。而此次引入了包括苏宁等企业,未来或不断降低在零售、互联网业务上的投资,这对于其降低经营成本是有利好的。


  类似效应或是合作的多方期望看到的,但是否可以达成其实是有不确定性的。由于合作的规模比较大,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商业地产又有很多的复杂性和高频率的更新换代特点,所以未来还需要关注一些新问题,此类问题可能也会干扰新零售的战略。


  问题一:当业务受阻时,消费需求的流量导入谁来维护。类似合作企业,应该说都在相关所属领域属于比较强势的,所以相关新零售产业的主导权或相对模糊。这样就会有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微信用户端的消费者,通过微信的通道,进入到苏宁搭建的零售平台上,最后却涉及到退货等问题,那么这个时候谁为这次中止的交易买单?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若合作的参与方增多,那么消费需求的把控其实是有难度的。


  问题二:新零售的品牌谁来主导。既然要迈向新零售的时代,那么就要考虑在这个时代中的角色和地位。配角自然谁都不愿意担当,而主角的担当则需要正视很多新问题。这背后其实就是说,这个平台到底属于谁。这样,对于消费者消费流量的端口概念,其实趋于模糊,若出现业态调整,此类平台的维护或品牌的维护就会成为一个新问题。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