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之间的王石:接受专访连用三个“平静”(2)

2018-02-06 17:10 来源:来源:新京报 理财帮


  【温情】从“表情不外露”到“王石哭了”


  1月23日晚8时,身着黑色高领毛衣和修身黑色西服的王石出现在水立方舞台中央,场内一阵骚动。


  王石不缺关注。长久以来,外界对他的评价呈两极化:称其“真君子”、拥有自由意志的英雄者有之,指其虚伪吝啬、谈恋爱不务正业者亦有之。23日的这场演讲汇聚了众多目光,他们怀着同样的疑问:继那场资本危机沉寂一年多后,此时的王石要说些什么?


  与预期不同,王石让人们记住的却是他的眼泪——在演讲现场公开对父母与女儿表达爱时,他两度哽咽。


  “生命源起,反思人生应该更多去表达爱”,这是王石演讲的主题之一。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的王石,有着强势的母亲与沉默的父亲,他说自己继承了父亲羞涩的性格,不善于表达感情。


  “王石哭了”、“王石泪流满面”等标题开始在流传开来,而在过去的语境中,他是坚硬的,他是“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者”国内记录的保持者,谈及家庭他则是强调自己身上延续了锡伯族母亲与军人父亲的“野性精神”。


  “他这个人是一个表情不外露的人,尤其是软弱的一面不外露的人,包括朋友之间表露感情都是比较羞涩的”,王石的老友冯仑当天也在现场,他事后回忆,王石谈家庭那段令他印象深刻。


  一位媒体人士曾写道,王石特立独行、缺乏亲和力的做派与这个草根时代格格不入。他是一位英雄,但很难称得上是时代偶像,“这样的人靠什么吸引“粉丝”呢?缺少“粉丝”,在这乌泱乌泱的互联网之中,就缺少人捍卫。”


  不过,“缺乏亲和力”的王石近来“柔和”的许多。一位王石身边的人谈到,他以前是特别个人英雄主义的,比如他喜欢登山,又比如“去机场他从来不会让别人帮他拿箱子”。


  冯仑也有相似的感受,他提到,“中国男人普遍不爱说,(过去)他跟他女儿不像一般家人那么温馨。(去年6月)有一次我觉得不同,我跟他们一起吃饭,那个氛围正常了,像爸爸和女儿之间的正常的交流,女儿也放松了,稍微调侃一下。”


  【平静】卸任当天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过去一年多,外界对王石议论不断却又知之甚少。


  一些声音质疑,在历经那场资本危机后,王石难道不应带有更多“遗憾”吗?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王石连说了三个“平静”。


  任万科名誉董事长的这半年与当董事会主席时“无缝衔接,内心非常平静”,“辞职董事会主席时,因为之前做好了70岁辞职的准备,没做好66岁退休的打算,当然有纠结,但是决定后,一切都很平静,一直平静到现在。”


  与1999年卸任总经理职务时感到“困兽犹斗”的心态不同,在王石眼中,真正放下,仅克服权力欲不行,他开始与管理团队疏离,在社会上开辟新天地。


  据一位与王石有过多次接触的媒体人对记者回忆,得知身份变化当天,他问王石感受,王石回复了一句“外甥打灯笼,照旧”,“他应该是比较洒脱的。”


  “王石他非常开阔,有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在过去两年艰难的时刻,他每天都会划一小时测功仪,很坚强。”冯仑提到王石极其自律,任何时候都生活如常。


  与此次卸任时的“平静”不同,王石也曾因言论招致争议。


  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王石在股东大会上把自己比作“青涩的苹果”。之后,他称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网络上随意而言,有感而发。去年7月,他索性停更了微博。


  过去一年多,王石选择了沉默,他说,对过去沉默的一年多“非常得意”,避免了躺着中枪。如今,王石认为自己的“青涩减少了一些”。不过,受访时,王石身边仍有工作人员在场,他又调侃称“我还不是很成熟嘛”。


  【重名】至暗时刻:2008年“懵了”


  “2008年把我的自大全部都打回去了。”王石说。


  在2008年之前,贴有“公民企业家”、“探险运动家”、“公知”等多元标签的王石已被崇拜多年,若没有2008年的那次事件,王石或许会依旧以偶像的身份延续下去。


  那一年,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后,有网友质疑万科只捐了200万,王石回应称,“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并提示普通员工捐款不要超过10元,骂声随之而起。


  他在自传《大道当然》中写道,“一天之内,‘王石’成了十恶不赦的‘吝啬’‘小人’。”后来,王石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虽然登上珠峰,但是你的高度还没有坟头高”、“不放高音喇叭确实可以做善事,但爬山和玩皮划艇不是”等指责。


  冯仑对记者回忆称,“08年那个时候舆论铺天盖地,感觉他整个人有点懵。”


  那一年的舆论漩涡,被王石在此次演讲中定义为自己的“至暗时刻”。


  王石曾有过四次较为黑暗的时刻,上世纪80年代创业伊始卖鸡饲料遇挫负资产70万,万科初创期团队搭建遇阻,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门”以及近两年的资本危机。


  如果说近两年的危机关乎30年心血,那么2008年则关乎名誉。


  王石说,有人认为他的至暗时刻是这两年,其实不是,应该是2008年时的汶川大地震,他曾感到非常孤立。“那时(近两年)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捍卫万科文化,万科文化在社会上是得到认可的,但是在汶川地震,是因为我一个人的言论引发的,我不是圣人,当主流舆论否定时我是非常非常痛苦的。”


  这并非王石第一次体现其对“名誉”的看重。


  在自传《道路与梦想》中,王石曾给出1988年放弃公司股权四点缘由,其中两点都关于名:社会价值取向,名和利只能选一个。


  对名誉珍视的背后,是王石及其一代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我们这些50年代出生、80年代从无序到有序走过来的企业家有泛政治化的倾向,有实业强国的情怀。”有媒体总结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特点,王石与牛根生、李东生一同被视为代表人物,他们仍然具有生于40年代企业家的政治情怀。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