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炮轰紫光国芯:毛利率净利率太低 股价过高(4)
2017-12-29 13:40 来源:来源:叶檀财经
来源:叶檀财经 单位:亿人民币
紫光国芯的研发投入增长非常快,由2012年的3400万增长至2016年的4.44亿,年复合增速高达90%。
虽然增速快,但绝对金额太低,既无法与国际芯片巨头相比,也无法跟国内芯片龙头中芯国际相比。
相应的,紫光国芯在芯片领域内的技术累计、专利数量也远远不及国内外芯片巨头。
2017年上半年,紫光国芯存储器芯片业务营业收入仅仅1.50亿,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像紫光国芯这种规模的企业在芯片产业其实没有太大赢面。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芯片的未来不在紫光国芯,更可能在中芯国际这类晶圆代工的企业。
不要小看芯片代工企业,这类企业的专利累计很可观。截至2016年,中芯国际累计专利数量达到6500多件,近五年每年新增专利数量超过700件。
来源:中芯国际财报 制图:叶檀财经
在中国,代工企业咸鱼翻身,绝对反击,掌握行业内前沿技术已有先例,比如卧薪尝胆二十年的京东方。
从规模上看,中芯国际在上海有一个300mm晶圆加工厂和一个200mm大型晶圆厂;在北京有一个300mm大型晶圆厂和一个拥有先进制程的300mm晶圆厂;在天津和深圳有一个 200mm加工厂;在江阴有一个合资300mm厂;在意大利有一个控股的200mm晶圆厂。
据ICInsights统计,按照营收排名,中芯国际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晶圆代工企业(不包括英特尔、三星电子等IDM企业),在全球代工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
从技术上看,中芯国际掌握从130nm到28nm的所有制程,尤其是28nm的制程量产,标志着中芯国际的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芯国际的技术累计已经慢慢释放“红利”,比如台积电从40nm制程量产到28nm制程量产花费3年,联电花费将近5年时间,而中芯国际仅用了2年。
而紫光国芯的巨大前景,还存在于“想象”之中。
合理股价:再跌69.23%
目前,市场上对紫光国芯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投资者预期国家会在这个领域投入巨量资金。
根据规划,大基金60%的额度投资于晶圆制造领域,也就是中芯国际的主要业务范围,剩余40%投资于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等其他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大基金已成为38家公司的主要股东,覆盖17家A股公司和两家港股公司。大基金投资的上市公司包括:设计领域(汇顶科技(97.040, 1.92, 2.02%)、兆易创新(163.120, 0.00, 0.00%)、景嘉微(52.990, 1.49, 2.89%)、国科微(65.400, 1.90,2.99%)、中兴微电子、纳思达(26.910, -0.11, -0.41%)、北斗星通(31.680, 0.34, 1.08%))、封测领域(长电科技(21.080, 0.34, 1.64%)、华天科技(8.390, 0.09, 1.08%)、通富微电(13.110,0.30, 2.34%))、设备材料(北方华创(39.890, 0.83, 2.12%)、长川科技(60.360, 1.68,2.86%)、雅克科技(27.330, 0.48, 1.79%))、化合物半导体与特色工艺(三安光电(25.410,0.61, 2.46%)、耐威科技(44.800, 0.60, 1.36%)、士兰微(14.680, 0.44, 3.09%)、万盛股份(27.300, 1.18, 4.52%))。
对于还很弱小的紫光国芯来说,一没有规模效应,二没有技术沉淀,国家政策只不过是给它培养了更多竞争对手而已。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