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债能力稳健 上市公司债券不会出现“违约潮”(2)

2018-05-28 13:28 来源:中国证券网


  该负责人介绍,公司改进了存续期管理和风险监测机制,一是明确由当初的承销项目组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发行人的各种情况,二是设置资本市场部从整体层面统筹后续管理,两方在互相独立的同时,又要互相协作和监督。


  “我们还根据交易所相关业务指引设立了‘关注池’,只要债券及发行人触及对应关注类、风险类和违约类的条件,就会强制‘入池’。”他说,公司对入池的触发条件,设置得比监管部门要求更为严格,“一旦‘入池’,我们就会增加对其进行风险监测的频率。比如以前是半年回访一次,‘入池’后有可能改为每季度甚至每月一次。”


  一线监管部门也是“动作”不断,先后发布防控风险有关政策,加强对债券发行人、中介的信息披露监管力度,为尽早发现和化解风险提供条件。


  2月9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券存续期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受托管理人建立债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细化信用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明确内部风险管理决策机制。通知明确指出,受托管理人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配备充足的人员和资源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运行体系,确保信用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确保所有债券和所有风险管理环节全覆盖。


  “我们一共设置了三道‘防线’,近期加大了对发行人的回访力度。”一家上市券商的合规风控部门人士透露,针对债券发行项目,公司在设置持续督导专员的基础上,从投行业务条线中专门设置持续督导部,从个人到团队进行协调统一的风险防控,合规风控部门要对发行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及时传递最新政策导向,全方位确保公司承销项目尽早防范和识别风险情况。


  5月25日,沪深交易所为更好地适应债券市场风险防控需要,就公司债券上市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根据监管实践对债券信息披露、挂牌转让、持有人会议及中介机构履职等做出相应完善,强化债券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关制度安排。


  此外,记者从一线监管部门了解到,针对已经违约的债券,监管机构在研究推进各种市场化、法制化处置措施,比如探索违约债券特殊转让交易机制,拟引入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接手进行债务重组。


  市场走向成熟


  虽然未来债券违约事件仍有可能发生,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这是我国债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深圳一位大型私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相关风险的暴露会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一定压制,适当提高对信用资质的要求。这会导致低评级信用债面临较大压力,弱资质发行人的债券有可能面临难以发行的窘况,强资质发行人的债券则可能受到追捧。


  这点可以从近期不少发行人推迟或取消债券发行得以佐证。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314只、总计1933亿元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其中,公司债年内取消或延迟发行规模为135亿元。


  “长期来看,二级市场收益率的变化会向一级市场发行利率传导,不同资质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差距会进一步拉开,对资质较好的发行人而言,他们的融资成本可能有所降低,将更愿意来交易所市场发债,从而进一步提高交易所市场较高信用等级债券的供给,优化交易所债券市场结构,也为投资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该人士认为,对资质较差的发行人而言,推高债券收益率将成为吸引投资人的重要手段,“不同资质的发行人之间的信用利差将拓宽,这对投资人而言,意味着交易所市场对风险的定价更加合理,债券收益率水平能够为投资人承担的风险提供更加合理的补偿。”


  “优胜劣汰是市场作用的一种体现,一个健康的债券市场并不是完全没有违约事件。在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欧洲债券市场,违约现象普遍存在。”该人士认为,信用风险事件的出现将推动市场各参与方更加注重对投资人权利的保护,长期来看对投资人、对交易所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都是有利的。


  “以后,投资者对于个券的信用资质与风险会更加注重甄别,细化信用债定价,这样也会更好地促进交易所信用债的价格发现。”上述大型券商固收业务负责人指出,不过促进更好的价格发现需要提高债券违约处置效率与透明度。日前发布的《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中强调,有序处置债券违约风险,完善市场化法制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


  “成熟的债券市场应该实现对信用类资产的风险定价,投资人能否收回本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打破刚兑才能促进债市正常发展,这也是我国债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道。”他表示,违约事件的发生将警醒市场各参与主体,究竟该如何正确投资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比如说,违约事件会倒逼调整评级技术和指标,大家会考虑该如何完善整个债券市场的估值体系,以及设置更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


  “投资机构应从粗放式的投资策略向精细化提升,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评级、看资质的简单模式。”一位银行间市场人士建议,提升专业判断能力,搭建更专业合理的债券投资内部技术指标,是投资机构应走之路。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