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的危机:智能货柜会是转型方向吗?(2)
2018-05-22 17:07 来源:来源:虎嗅
只是,无人货架的短板暴露得太彻底,风口退却得太快。
2017年底至2018年上半年,形成了一段洗牌期,期间,便利蜂拿下领蛙;果小美并购了番茄便利;51零食卖给猩便利;七只考拉裁员撤点。。.。。.
从2018年1月便利蜂步子过大、被曝从三四线城市撤退开始,猩便利、果小美、便利购、七只考拉等等,接连被曝裁员和撤点、还有的干脆倒闭或被吞并。无人货架行业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溃千里。
2018年4月份,两个头部玩家——小e微店和每日优鲜便利购,还因为“偷换货架”的事打起了口水仗:你拿我的零食,我撤你的货柜。。.。。.这些流传在行业之间的“恶意竞争”的故事,维持着地推BD的业绩,同时也在印证着行业“大势已去”的说法。
同月,果小美被曝裁员和撤柜,当时果小美向媒体回应称公司不可能解散。而后没几天,又被员工爆出“果小美基本处于‘倒闭状态’,上海员工签署离职协议”等负面消息。
导致果小美现状最直接的原因,则是融资不畅。果小美原定4月份公布的由阿里主导的融资,据称是因为阿里内部意见不一致导致拖延,最后不了了之。资本推出来的风口,最后还是因为资本瓦解。
起初40多家大大小小的无人货架品牌,过了个年,真正能保持运转的,只剩10几家。很多小玩家没成先锋,反当了炮灰,或者就是不温不火地撑着。接下来就是头部玩家对同行的侵吞,即所谓的“优胜劣汰”、行业合并。烧光了钱又没人接盘的,默默退出;熬不出头的,被状况稍好的头部玩家合并了。。.。。.
这行业真“凉了”。
浑身痛点的无人货架
2018年4月份,一则蚂蚁金服想要入股猩便利的传闻,让歇停了半年的风口再起波澜。不过一段长久至今的“静默期”之后,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果小美原本要获得的阿里的投资,也没了下文。
如此,在无人货架的领域,巨头们一直都有掂有量。
阿里收购饿了么,顺便将其“附送”的饿了么NOW握在手上;京东推出京东到家GO;苏宁有苏宁小店、顺丰也做了个丰e足食。。.。。.但这些都属于自家孵化的产品,而腾讯领投便利购,算是唯一一个在单独无人货架领域踏入了半只脚的巨头。其他的,都还算不上真正的接盘侠。
而每当风口来临,泡沫四起,能决定赛道生死的往往还是巨头,巨头不入场,玩家手握的资本一度只能成为合同桌上的小小谈资,而不能成为真正的背书。只是如今巨头可能已经收回了正要踏入无人货架领域的脚步,又或许是在观望着最后的战役,打算等博弈出个最强者然后坐享战果。
小e微店CEO荣光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他比较乐观,觉得这个领域一直被唱衰,但没有真的咽气:“巨头们迟早要入场。”
风口将歇,资本犹豫的间隙,无人货架们就如被剪断了线的风筝。加上行业还存在商业模式不清晰、盈利尚远、供应链不成熟等问题,行业摇摇欲坠。
疯狂的铺点位和融资扩张,恰恰是最直接的脉门。
抢占网点,虽然是重要的第一步,但也后患无穷。对此,虎嗅作者云阳子的观点是,“企业失败的核心原因,就是忽略了场景与网点质量”。一味地追求网点数量而不管网点的环境和场景,货损、补货成本加起来,发展点位的成本就变得十分高昂。
小e微店CEO荣光也说过,自己做过测算,比如一个100人网点的订单转化率15%~20%。而一个网点如果人数比较少,恰好又是开放式场景,那订单会少很多,质量好与质量不好的网点,单次物流配送成本也都是差不多的。比如质量不好的网点,哪怕只有两瓶可乐和三瓶雪碧也需要补货,但员工运送一次付出的人力和运力成本,却并没有少。
无人货架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零售的本质——供应链。
无人货架的壁垒其实不高,如果有壁垒的话,可能也只是企业与网点之间的一纸薄薄的排他协议。真正的话语权,跟供应链有关。开辟一个新城市网点,就意味着要做一条完整的、全新的供应链。零售,说白了还是在拼供应链。
番茄便利创始人、果小美总裁殷志华曾经也说过,目前无人货架行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端的建设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这些是需要长期建设和投入的工程。这无疑也是果小美“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放弃自己的“做重”,和成熟的物流公司以及第三方便利店合作,是一种“自救”的方式。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