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密集关停:为什么大城市缺口大?(2)
2018-05-16 17:10 来源:来源:央视财经
记者两年后再访北京儿科医生现状,压力依旧
根据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2016年的缺口为86042名。而发布这一数据的2016年,正是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之时,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当年也就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6年3月29日播出的节目中,记者走访了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这三家医院。其中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儿科只有三名医生,但每天门诊量都在一百多人次。而医生的紧缺状况在三甲医院更为严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儿科大厅,每天儿科就诊量达到了八九百人次,而急诊的医生总共只有七位。作为全国最知名的儿童专科医院之一,北京儿童医院更是天天都上演着春运式的拥挤。在最高峰时期,门急诊量曾经达到14000多人次,不到二十名医生,承担了每天平均近千人次的急诊量。医生的数量捉襟见肘,院长倪鑫尽管要负责整个医院的行政工作,但他每周仍然得坐诊两次,坚持为疑难重症患儿手术。
儿科医生为啥缺口大?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 倪鑫:在所有科室里,只有儿科,这个学科它的待遇太少了,用药也少,耗材基本没有,大型的检查,比如说心脏,能放支架,儿童没有。所以说这个群体,收入就低。那么他在医院里边在运营过程当中它产生的收益低,那么这个群体里的大夫,待遇就低。
儿童用药剂量少,按照疗程,10个至15个孩子的用药量,才相当于1个成人的用药量。因此在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看来,在我国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儿科成了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也造成了儿科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
这期节目播出后一年,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开始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彻底打破了原有以药养医的路径依赖。那么,这一改革推进一年之后,儿科医生的境遇是否有所改善呢?
在《经济半小时》准备制作这期专题节目时,也联系了2016年拍摄的这三家医院,希望能对二孩政策开放两年之后的儿科医生现状进行回访,但是做为三甲的北京儿童医院和二甲的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都拒绝了《经济半小时》的采访需求。
他们都表示,这两年来媒体对儿科医生紧缺的状况持续关注,虽经多方呼吁,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一局面并未得到改观,巨大的就诊压力让他们疲于应付,不愿再就这一话题接受媒体采访。唯一接受采访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则明确表示,破除以药养医是好事,但是对于儿科建设的后续投入没跟上,反而让他们的处境更为艰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 姜玉武:现在零差价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药房也不可能取消,要不然病人就没人管,要去外面买药,另外我们还要药师要指导临床的服务,包括一定要指导一些临床,所以我们药师还挺大的一个队伍,现在等于是我们挣钱背着他,因为他没有任何的收入,所以还要场地,储存药物的这个,你都不能减少,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一下这一大块收入全没了,所以我们越多开药越赔钱。
姜玉武告诉记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收入分配上也考虑到儿科的特殊性,对儿科有所倾斜。而且在北京市的这次改革当中,新设置了医事服务费,其对应的原来收费项目是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设置这一新项目的目的是补偿医疗机构部分运行成本,体现的是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姜玉武认可这一改革的方向,但是他觉得依然还不足以体现儿科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 姜玉武:我们曾经算过,我们抢救一个重病人是赔钱的,不是挣钱,我们一笔一笔算下来,整个定价体系就不合理,或者医保的支付就不合理,就没有考虑到儿科的特殊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