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靠他成首富 英特尔前CEO格鲁夫简历回顾(2)
2018-04-24 17:24 来源:来源:商界传媒
饱受战争之苦
1936年,格鲁夫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4岁时,他得了猩红热,虽然后来治好了,却留下了后遗症,那就是听力很差。
更大的灾难在后面,那时正值二战,1944年,德军占领了布达佩斯,开始搜捕所有的犹太人 。
格鲁夫的父亲被抓进集中营当苦力,母亲带着8岁的格鲁夫,靠着偷来的假证件东躲西藏。
这一段经历,给格鲁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种恐怖的阴影,后来一直留在他的心中,也造成了他敏感、缺乏安全感、偏执的性格。
后来他还在自传里回忆,战后苏联占领了匈牙利,有一天夜里,他躲在房间的一个角落,亲眼目睹了他的母亲被几个俄国士兵轮奸。
这样的痛苦,对他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幸亏在他20岁的时候,他得以偷渡到美国,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从一无所有到名校博士
抵达美国时,格鲁夫一句英语也不会说,口袋也只有20美元,一个熟人也不认识。
但只用了3年,格鲁夫不仅自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还靠着做侍者赚取学费,以第一名的身份从纽约州立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工程学位。
他在自传里说:
“我把每天精力充沛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学习着,直到自己精疲力竭为止。”
又过了3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1967年出版《物理学与半导体设备技术》。
据说,直到现在,这本书也被视作半导体工程专业的入门书。
可以说,格鲁夫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但他并不打算这辈子留在大学做研究。
1963年,他来到一家名为仙童半导体的公司工作,4年做到了研发副主管,1968年离开,进入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英特尔。
年轻时的格鲁夫
格鲁夫是英特尔的第一个员工,这家企业由诺伊斯和摩尔创立——诺伊斯是半导体之父,至于摩尔,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
在英特尔,格鲁夫用了30年,从一个普通员工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也是在他的带领下,英特尔从一家年销售额只有2672美元的公司,发展成市值最高达到5000亿美元的商业巨头。
更重要的是,英特尔成为了自己行业不可撼动的巨无霸,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 。
格鲁夫到底做了什么?
从年收入2672美元到市值5000亿,他做对了两件事
《福布斯》专栏作者乔治·达福曾说:
“没有诺伊斯,英特尔不会成为一家著名的公司;没有摩尔,英特尔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士气处于领导地位;而如果没有格鲁夫,英特尔甚至都不会成为公司。”
从左到右,英特尔三驾马车:格鲁夫、诺伊斯和摩尔
格鲁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很简单,就两件事情:
第一,他带着巅峰期的英特尔成功转型;
第二,他给英特尔带来了超强的执行力。
一、带领英特尔成功转型。
英特尔的一名老员工曾说:在每次重大转折上,格鲁夫都能带领英特尔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最重要的一次,莫过于1985年格鲁夫力排众议,启动英特尔业务转型计划,把英特尔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
1979年,格鲁夫成为英特尔总裁,那时的英特尔做的是存储芯片,技术领先,占有率也不错。
此时,日本的存储器厂家日益壮大,他们的技术追了上来,产品物美价廉,险些就把英特尔挤出市场。
那时候,英特尔已经连续6个季度亏损,外界都做好英特尔破产清盘的准备了。
1985年深秋的一天,精疲力尽的格鲁夫在办公室和董事长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那时候英特尔已经低迷了一年多。
格鲁夫问摩尔: “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看着摩尔:“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说干就干,格鲁夫就此决定,放弃公司做了快10年的存储芯片业务,转战微处理器。
然而,改变一个企业的方向谈何容易,一个产品牵涉到太多的人了,产品一动,往往很多人的利益都会受损。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数码相机就是胶卷巨头柯达第一个发明的,但因为企业做了那么久胶卷,以至于即便到了生死关头,柯达高层也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转型。
但格鲁夫管不了那么多,他不顾底下的反对,开始了壮士断腕的变革。
这一场变革,把英特尔从破产的边缘拯救回来,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英特尔从此成为芯片行业地位不可撼动的霸主。
英特尔的年收入,从第一年的2672美元,达到1997年的208亿美元,30年的时间收入翻了近800万倍。
更重要的是,“Intel Inside”的概念深入人心,PC行业的人都知道,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和微软的Windows结合起来,就是一台电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