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界茅台3元撑起180亿市值 涪陵榨菜扩张受挫(2)

2018-04-16 17:11 来源:来源:投资者报


  进军豆瓣酱市场失败


  近日,涪陵榨菜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收购四川恒星及四川味之浓食品有限公司。


  去年12月份,涪陵榨菜因重大事项而停牌,直到今年3月初才发布收购预案。其股价也随之大涨,自涪陵榨菜3月29日复牌以来,截至4月12日中午,股价上涨了37.81%。


  据了解,四川恒星主营业务为豆制品(发酵性豆制品)和豆瓣酱等调味品,四川味之浓主营业务则为家用酱类产品、烹鱼调料及火锅底料等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涪陵榨菜彼时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可以完善公司产品系列,从较单一的榨菜、泡菜等佐餐开胃菜迅速完成豆瓣酱等川菜调味品涵盖等,使公司产业链得到拓展延伸。


  就此次收购终止,涪陵榨菜方面则表示,鉴于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事宜的现实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标的企业在解决同业竞争的方式上,无法与其关联单位所有股东达成一致,导致并购后无法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经审慎研究,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收购失败将会拖累涪陵榨菜2018年的整体业绩和对未来的业绩展望,同时也会拖累涪陵榨菜的整体战略发展目标。


  对此,韦永生告诉记者:“本次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终止,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未来经营中,公司将积极通过内生式和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寻求更多的行业发展机会。”


  都是“青菜头”惹的祸?


  值得注意的是,涪陵榨菜三年来已经经历了三次收购失败。


  由此看出,涪陵榨菜近年来的扩张之路并不顺利,“四次并购三次失败”。只有2015年涪陵榨菜以1.3亿元成功收购了四川惠通食业有限公司,进军泡菜行业。


  除了此次进军豆瓣酱市场未能如愿外,2016年,涪陵榨菜曾筹划收购“国内某调味品生产企业90%以上股权”,但最终在筹备两个半月后宣布终止收购。2017年,涪陵榨菜曾尝试收购一家东北大酱企业,仍以失败而告终。


  在谈及并购东北大酱企业时,韦永生对记者说:“并购东北某食品企业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标的企业股东对交易作价的期望价格与上市公司目标收购价格存在差异,未达成一致。”


  那么,涪陵榨菜为何频频发起对外收购?其原因或许可以从涪陵榨菜的年报中窥探一二。


  涪陵榨菜在2017年年报中显示,原材料不足或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引致经营业绩波动风险。


  据悉,涪陵榨菜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来自重庆市涪陵区的特色农产品(7.020, 0.02, 0.29%)——青菜头。如在青菜头生长期间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及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原材料种植面积减少,青菜头供给减少,公司将面临因原材料不足而导致的经营风险。


  有数据显示,2011年涪陵区青菜头的种植面积达50万亩,2016年的种植面积为72.2万亩,可到了2017年的种植面积则为72.4万亩。由此可看出,涪陵榨菜的原材料增长速度也在逐渐放缓。


  有券商分析师指出,目前榨菜市场的规模已触及天花板,想要有爆发式增长已经很难。这或许也是涪陵榨菜不断发起对外收购的原因。


  发展中的“天花板”


  此前对外收购以多次失败告终,涪陵榨菜接下来还会继续扩张收购吗?


  韦永生表示:“通过重组并购来把公司做大,是公司的发展战略。故公司并购意愿不会受到影响,公司会继续扩大和延伸公司产品线,将公司发展成为佐餐开味菜行业的绝对领导者。”


  此外,在涪陵榨菜的投资者说明会上,公司进一步明确,仍将坚持内生式发展和外延式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将进一步加大并购整合力度。那么,公司这样的战略是否与其业务内生式增长不足,从而需要外延式扩张来保持业绩增长有关?


  由于韦永生并未对记者这一问题进行正面回复,所以无法知晓公司的看法,但投资者或许可以从其年报中找到答案。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