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比特“矿工”冰火两重天 矿场难再赚钱(3)

2018-03-30 17:14 来源:来源:虎嗅APP


  新手跟风,“高耗”矿场难再赚钱


  “挖矿看似风光,但里面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出身金融世家的张涛,就是Aaron口中众多“后来者”的其中一位。一年前,他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拿出几十万积蓄购进“矿机”,成为了一名全职“矿工”,正式开始“挖矿”的职业生涯。


  “虽然没赶上年初的那波机会,但去年7月份之后还是尝到了不少甜头。”那时,看着各种名目的数字货币价格蹭蹭往上涨,他似乎看到了挖矿的美好前景。


  在第一批矿机成本回收之后,张涛又连续投入了五十多万,用于采购新的、算力更高的矿机,并把清远近郊租了一处工业厂房,配置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矿场”。除了比特币之外,他还“挖”起了以太坊等更容易获取的币种。“因为一共增加到了五十多台矿机,所以只有工业电网能吃得消。”


  尽管这个小“矿场”每天都要消耗掉近700度电,电费支出超过800元,但在理论上却能够为张涛带来的接近6000元的日收益。由此算来,每个月矿场都将为他带来近20万元的进账,对于一名个人矿主而言,还算可观。


  “但理论是理论,现实比理论复杂得多。”他表示,一提自己在挖矿,身边很多人都会觉得他很有钱,向他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但挖矿过程中的苦,却只有张涛自己明白,“我如果说不赚钱,还有人说我虚伪,但如今挖矿真的不怎么赚钱。”


  他告诉懂懂笔记,当时一台成色很新的S7矿机价格在10000元上下,根据每台矿机每天有250-280元的收益,一个半月就能收回成本。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挖矿是一项非常损耗设备性能的工作,24小时连轴转高速运算,不出个把月,矿机里的矿卡等元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烧黄、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此时,矿卡虽还能使用,但运算能力却大打折扣,耗电量也有一定上升。


  “一般来说,一台矿机两到三个月就要淘汰了,不然故障率高,耗电量也大,性能也拼不过人家”因此,当张涛所购入的第二批矿机“满月”时,第一批矿机就基本上面临淘汰了。“一台矿机收回成本之后,也就剩下一两个月生命周期了。”


  有朋友问过他,矿机“回本”之后,剩下生命周期所产生的收益,是否就是“矿工”赚的纯利了?这样的想法,在他看来却是很可笑的。


  张涛拿出了一叠收据,和懂懂笔记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个月厂房的租金支出为1万4元,电费为2.6万元。而高强度的运行模式,让矿机的损坏率惊人,各种小维修、小维护费用就已经高达1.2万元左右,还有轮班技术工人的薪资支出2.4万元。全算下来总计7.6万元。


  “而这是理想化的最低值,通常每月的成本支都在9万元左右。”他还表示,挖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宕机、网络故障、电网故障、币价浮动等问题,这导致了“矿场”月收益很难达到20万元的理论值。甚至只有理论值的50%~60%,“说白了,原先就只赚了个打工钱,但现在不亏我已经偷着笑了。”


  经历了2017年的大涨大跌,张涛算是扛过去了。但是去年底开始的各种监管、清退,让他有了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尤其是从今年3月15号开始的这一拨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的暴跌,让张涛发现“矿场”已经很难继续维系收支平衡的状态了。他告诉懂懂笔记,如果下个月还继续出现亏损,他就狠下心把“矿场”关了,彻底退出币圈。


  币圈本是塔尖游戏,小白终成接盘大军


  在张涛眼里,Aaron那一波的“矿工”生涯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但在Aaron看来,张涛跟风“挖矿”却是非常“傻”的行为。他告诉懂懂笔记,从2017年中开始,因为挖矿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矿机算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刷新纪录,所以能“挖”出来的比特币也越来越少。


  但另一方面,挖矿一夜暴富的例子,却依旧频频见诸媒体,使得越来越多和张涛一样,不明真相的新“矿工”跟风入行。殊不知,这一行风险已经居高不下,很多人在投入了昂贵的设备之后,才发现收益远不如预期。


  “在两年前,朋友聚会、同学聚会聊得都是房地产,而去年开始,话题都成了区块链和比特币。”Aaron说,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区块链,尤其是数字货币的泡沫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要知道,区块链早在10年前就有了,但却因为一枚被机构包装成“稀缺资源”的比特币,变得神乎其神,“试问一句,区块链里的数字货币具备真实的流通意义吗?”


  他告诉懂懂笔记,从一开始关注挖矿,他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区块链中,通过运算记账的方式抢占区块之后,矿工就可以从交易中,得到一定比例的比特币作为“奖励”。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