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央行”呼之欲出?郭树清再回央行担任副行长(2)

2018-03-28 17:11 来源:来源:新京报


  有利于发挥“超级央行”职能


  事实上,郭树清和易纲在央行工作已有交集。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郭树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而从1997年开始,易纲一直在央行工作,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做起,在2004年7月开始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之职。


  易纲表态,全面担负和履行行长职责,和树清书记与党委成员精诚团结,凝聚全行合力,共同开创人民银行工作新局面。郭树清当天也表示,全力支持易纲同志履行行长职责……和全行同志一起共同应对挑战。


  未来两人的分工可能是怎样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郭树清担任党委书记,可能在党务工作、监管协调等方面做工作,这也有利于易纲更有精力做好货币政策、外汇等方面的工作。


  郭田勇还认为,这一安排打破了以往的惯例,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此次机构改革,央行增加了比较多的职能,以统筹整个金融(监管)。郭树清同时担任央行党委书记,央行领导班子会更强大一些,有利于央行职能的实现,或者说未来可以更好发挥‘超级央行’的职能;第二,在宏观审慎监管上,未来央行和两会之间的协调比较多,郭树清的职位安排也有利于这方面的工作。”


  有业内人士评价,作为拥有丰富的金融系统和地方工作经历的官员,郭树清有望和央行同僚们一起,继续扛起中国金融改革和防控金融风险的重任。而中国的金融和银行体系改革是中国经济下一步转型的重大关键。


  推动协调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其实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早已箭在弦上。


  早在去年两会,就有人大代表在议案中指出,应该理顺影响金融安全运行的监管体制,下决心改革当前各控一域的金融监管体制,尽早解决信息分割、功能分离、决策各异的局面,提升监管效能,防止单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防止单一领域风险演化成全局性风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出现了“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内容表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新京报记者评论,这样的人事安排将有助于央行与银保监系统的金融监管协调,更有利于统筹监管。


  事实上,此前郭树清已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其中的一员,而在主政银监会期间,同央行的沟通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郭树清履新央行之前,央行与银保监系统之间也一直需要沟通与合作。


  “我们刚出台了一个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指导意见,首先,我们向党中央、国务院和金融委报告,再就是与央行、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充分协调,我们除了日常电话无数次沟通之外,关键是还要多次去他们的单位听取他们的意见。我记得我们把初稿给他们,来来回回至少经历4-5次磨合,反复斟酌和修改。”曾有银监系统人士2018年初对新京报记者指出。


  而郭树清再回央行兼任党委书记、副行长,无疑将提高沟通与监管效率。


  避免留下监管空白,又防止政策叠加


  而在兴业银行(16.930, 0.03, 0.18%)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这一安排体现了平衡的配置。“可以建立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之间顺畅的沟通信息共享机制,避免留下监管空白,同时解决以往政策叠加的问题。”


  哪些领域是金融协调监管的重点?周小川曾在2017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指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未来将重点关注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四大方面的问题。


  - 人物


  学者型官员“郭旋风”:屡掀改革风暴


  时隔13年,郭树清再次回到中国人民银行。


  13年期间,郭树清先后担任建行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证监会主席兼党委书记、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银监会主席兼党委书记。


  “他最早在国务院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后来在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地方政府等多个岗位历练,从经历的丰富性来说,可以说‘无出其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学家评价。


  而在每一个岗位,郭树清都展现出雷厉风行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被市场人士称之为“郭旋风”。


  这位拥有丰富的金融系统和地方工作经历的官员,在新的职位上又将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但毋庸置疑的是,郭树清将和他的同僚们一起,继续扛起中国金融改革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大旗。


  学者郭树清


  告诫学生“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做学问”


  和央行行长易纲一样,郭树清同样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郭树清曾在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插过队,1978年考上了南开大学。毕业后,郭树清到了中国社科院攻读研究生。


  虽然一开始主攻哲学和马列主义,但进入国务院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后,郭树清逐步显露了他在经济治理方面的才能,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7.540, 0.09, 1.21%)董事长、证监会主席等要职。


  但在大多数媒体眼中,郭树清算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这一称号来自于他在经济学的成就——郭树清曾两度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这个奖项堪比经济学界的“奥斯卡”)。在其担任建行董事长期间,郭树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风险和转型方向多有论述,以至于执掌证监会后,有人买来其著作,期望能看到新主席关于改革的“蛛丝马迹”。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郭树清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文章300余篇,出版著作14部。


  他的学生至今对其博士论文颇为推崇。“我第一次读到郭老师的《模式的变革和变革的模式》时,还不是他的学生,当时就很受用,至今我觉得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博士论文。”这位学生多次向新京报记者强调,其作出的评价并不出于郭树清是其老师。


  包括上述郭树清的学生在内,多位采访对象眼中的郭树清也有着学者的风范——平易近人、儒雅风趣。


  北师大教授钟伟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有一次开会,会场比较小,郭树清没有往第一排坐,而是“很自然地坐在最后一排”。郭树清跟学者交往时,发言神色温和,讲起话来条理清楚、言语简洁明了。


  “他没有一点官架子,也常和学生开玩笑。”上述郭树清的学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彼时老师郭树清担任央行副行长。“他曾告诫我和师兄说,‘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学问’。”


  这位学生印象很深的另一个细节是,郭树清更像非典型官员。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