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国内首次商用:中国联通六个城市试点(3)
2018-03-19 17:14 来源:来源:IT时报
2021年将有10亿eSIM终端覆盖
运营商对eSIM在物联网上的态度相对开放,也更积极。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已经完成物联网eSIM的平台建设,中国移动也已在2017年发布4G eSIM芯片,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开始着手物联网终端。对运营商而言,相较于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个人用户,物联网市场蛋糕更大且更好把握。
“Soft SIM、eSIM以后会是物联网的必然途径,因为它们有能力可以直接和终端叠加,并可以提供当地的网络服务。从去年开始,263投入更多精力倾斜到物联网的客户上,比如在车联网的场景里,eSIM更标准化,客户可以通过我们采购eSIM卡,也可以自己采购后使用我们的IT系统和网络能力对接eSIM的标准。”263移动通信执行副总裁吴斌告诉《IT时报》记者,运营商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可以投入芯片、模组、网络、应用等整个产业链,但物联网行业太多,企业太多,运营商未必有精力照顾到每个企业,为它们提供定制化需求。通过多年的转售业务,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263可以从基础运营商处获得移动通信资源做更进一步地深入开发和适配,让企业一点接入,全球接通,降低企业技术接入门槛和运营开发的投入。
另一家虚拟运营商分享通信也在向物联网方面转型,并在eSIM方面与运营商积极沟通。分享通信董事长蒋志祥认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对物联网行业是利好信息。因为IPv4网络地址资源匮乏,目前全球基于IPv4(约四十三亿个)的IP地址已基本分配殆尽,如今已经有大量的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产品需要接入网络,未来这样的需求会更高,而IPv6是一个几乎可以承载所有应用的平台,地址数多于地球上的沙粒数,向下可使用各种通信系统,向上能给大家提供各式网络服务,而这些势必会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M2M连接设备数量将达到300亿。另据IHS Markit的预测,到2021年,全球将有10亿的eSIM终端覆盖,而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普及也很可能将带动消费电子终端市场,eSIM成交量将呈现跳跃式增长。
国际漫游需求相对饱和
2015年,当苹果、华为先后加入eSIM后,大批国产手机开始“跟风”加入,落地场景是基于eSIM的国际漫游服务。用户在国外时,不需要实体SIM卡,只需要通过手机App, 就可以自由选择境外目的地网络套餐,享受高质低价的本地数据网络服务。
经过3年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普及。“虽然基于个人终端市场的eSIM业务仍然高速增长中,但针对终端合作伙伴的市场格局已趋于明朗。” 吴斌说。红茶移动对自己的定位也从起初单纯做“境外漫游方案及服务”的公司,升级为“eSIM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
目前,有多少国产手机在基于eSIM提供国际漫游服务?虽然小米、三星中国、OPPO、vivo都未能回复记者的提问,但从他们服务商提供的数据可见一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