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财务危机最新消息:拖欠多笔航油款遭供应商断油(2)

2018-03-06 17:16 来源:来源:界面


  而该公司也向海航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海航于2018年3月16日16点前支付油款及违约金,并作出不再发生拖欠油款的书面承诺。


  华南蓝天油料有限公司是1998年7月1日由中航油与香港富地石油有限公司、英国(BP)石油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其中中航油控股51%。


  2月28日,路透社报道称,海航拖欠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款项30亿元,其中引用消息人士的话称,过去6个月海航集团对中航油的未结款项大幅增加,并表示虽然海航没有完全停止付款,但只是一次支付一小部分,因此未结余额积累的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航空油料是航空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项,约占总成本的30%,具体要视国际原油的价格而定。2016年,海航控股(3.250, 0.00, 0.00%)(SH.600221)的燃油成本达到78.6亿元,占总成本的25%,而财报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海航的“应付航油费”为1亿元,而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应付航油费”为3.24亿元,属于行业正常现象。


  但是,到了下半年,海航集团的财务危机并没有解除,反倒是影响了旗下航空公司按时支付“航油费”的能力。


  不久前,海航还对此回应称,始终珍视与中航油等合作伙伴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保持积极、友好的沟通。目前,公司各项业务稳定开展,航班安全运营形势良好,相关业务款项持续按计划正常支付。


  不过,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中航油、BP与海航近期共同召开会议,商讨了如何处置债务的问题。


  不久前,海航集团联合创始人,海航集团董事局董事长王健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还谈及了海航的航空业务:“中国现在订购的飞机里头,海航占了将近1/4。这张硬硬的牌是谁打的?是我们海航人为中国人打的。通过我们的租赁公司为中国的筹码又加重了一大块,也就是说帝国主义已经看到了,将来在飞机的定价权上有我们中国人的声音,有海航人的声音。”


  作为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也是中国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中航油在全国215个机场、海外46个机场拥有供油设施,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


  该公司旗下的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跨地区的航空油料中外合资企业,曾经被中航油视为节约成本的示范。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华南蓝天80%用油须从国内石化厂购买,采购价固定,售价和航空公司协议决定,幅度有严格限制。但即使在这样一个经营自由度不大的框架下,“华南油”采取的一些很普通的经营措施,也使企业在为时一年的合资试运营期间效益极为显著:少贷款3亿元,还贷5000万元,节支3000多万元。


  截至2017年8月底,该公司累计加油量达335万吨,同比增长13.4%,加油46万架次,同比增长10.5%。


  而界面新闻通过查阅发现,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早在2006年9月和12月,在长沙机场就对包括海航在内的三家公司实施了市场化催收油款,并以此建立了该公司的油款催收机制。


  2009年,东星航空的破产以及深圳航空拖欠1.8亿燃油款,使得华南蓝天遭受重大损失。


  此后,华南蓝天开始推行以外航代理公司、民营航空公司以及非客运航班类客户为突破口,由赊销的结算方式改为收取预收款或保证金方式,并在其后逐渐推广到其他赊销航空客户,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风控流程。


  其中,关于催款的流程为,按照合同约定付款日前2天提醒付款,合同约定付款日16时查询到款;如未收到则当天再次电话催收,合同约定付款日后第1个工作日发部门催收函、发部门催收函后第3个工作日发公司催收函,发公司催收函后第3个工作日上报股东方,仲裁或限、停供,在实施本步催收方式的同时做好下一步催收的准备工作。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