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事件折射太阳能热水器之殇:产品存在硬伤(2)
2018-02-27 17:11 来源:来源:北京商报
市场洗牌
日前,来自山东德州的明星企业家、皇明董事长黄鸣实名举报德州市委书记,使得这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也引发了大众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重新关注。
随着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的崛起,太阳能热水器近两年的发展受到不小的限制。多家太阳能热水器厂商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太阳能热水器的销量近两年都在下滑。或许是因为不再是主流产品,记者并没能找到有关2017年太阳能热水器的数据。不过,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16年,太阳能热水器销售额为62.5亿元,同比下降18%;销量为618.2万台,同比下降16.5%。而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销售额和销量则同比分别大幅下降30.8%和25.6%。
不只是太阳能热水器,全国的太阳能热利用集热系统(包括工程)的销量都在下滑。数据显示,2017年6-12月,全国太阳能热利用集热系统总销量1901万平方米,与2016年下半年2013万平方米相比,同比下降5.6%。其中,真空管型集热系统销量1581.4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3%;平板型集热系统销售319.6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
我国曾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销售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2009-2011年,在家电下乡政策的有力推广下,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高速发展,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
但经历了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便开始陷入增速放缓的局面,2013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工业总产值为379.95亿元,同比减少15.34%。一些太阳能企业在发展中慢慢销声匿迹。从10年前的三四千家,发展到现在的三四百家。目前,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的很少。一方面是由于行业自身发展规律使然,行业发展从高速发展进入平稳时期;另一方面则是在家电下乡政策的刺激下,提前透支了农村市场的消费能力。
“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只能由一些大品牌来进行整合发展。2005年之前,排在全国前十位的太阳能厂家约占市场份额的17%左右,今年上升至30%-40%。”业内人士透露。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了多家家电卖场,在热水器区域,大多都被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占据,根本不见太阳能热水器的踪影。
产品更迭
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衰落有其产品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是产品更迭的结果。
在融合网CEO吴纯勇看来,太阳能热水器本身在产品方面就有很多种局限性,产品创新滞后,不能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多功能、全天候、舒适、便捷、高可靠性等需求,运行成本低的优势已经逐渐退居消费者选购的次要因素。
在安装方面,太阳能热水器体积庞大,需要专门的位置进行安装,一般在屋顶上,很多居民小区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能耗方面,虽然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的是清洁能源,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产品会受到天气的限制,在阴雨天就只能依靠电来进行加热。
在安全方面,由于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和水箱安置在屋顶,大风天气有可能被吹落产生危险。已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八年的贾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除了预防大风天气,还要预防冰雹将热水器的水管砸破,严寒天气还可能产生水管冻结。“另外,太阳能热水器往往要占满整个楼面,城市中9层以上用户的楼面面积不够大,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吴纯勇说。
此外,由于城镇化建设、消费群体年轻化、区域市场饱和等多种原因,部分热水市场正逐渐被热水工程和其他类热水器产品替代。产业观察家洪仕斌指出,太阳能热水器本来就是替代性产品,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的使用比太阳能热水器要方便很多。
近两年,不少电热水器品牌期待通过持续的渠道下沉,将触角延伸至更为偏远的乡镇和农村市场,从而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目前,包括海尔、万和、万家乐(9.630, 0.00, 0.00%)等主流大牌们开始逐步渗透到更深层次的市场中来。以万和为例,其电热水器在三四级市场的销售占比就逐步提高,到2017年就已超过了50%。
不仅如此,如今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也在不断向线下渗透,除了将物流区域更广地覆盖至农村市场,更自建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店等形式,来帮助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更快速地抢占三四级市场。这种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毫无疑问也会对电热水器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过去的两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以及天然气管道的普及,燃气热水器在市场上再次显示出了比较良好的增长态势。据了解,2016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占比为5.8%,未来将快速增长,2020年、203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分别达到10.8%和15.4%。同时,煤改气政策已在18省得以推行,2017年继续推进28个重点城市煤改气实施,预计辐射人口1.92亿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燃气热水器发展过程中的气源问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