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苏宁京东融创入股万达商业 进军新消费领域(2)

2018-01-30 17:18 来源:来源:中国企业家


  王健林可以喘口气了


  于万达商业私有化时,要收购约14%港股流通股的总代价为344.5亿港元,对比今天招募的投资总额340亿元人民币,可见万达方不仅偿还了前投资人的本金,还给付了足额的利息。


  这当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如若万达商业可以如期在A股IPO,那才叫皆大欢喜。虽然时间窗口只剩下7个月,但毕竟还有7个月,王健林怎么就笃定这个理想结局无法实现?至少,从排队审核情况来看,实现上述目标的时间是充裕的。


  证监会1月25日披露的IPO在审企业名单显示,目前万达商业在上交所IPO企业中排名70位,审核进展显示情况为“已反馈”。按照目前上市审核的节奏,每个月约20家企业,及至2018年8月末,万达商业完全有可能站到发审委委员的对面。


  但上会不见得就能过会,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万达商业顺利过会的可行性很小。最近一段时间,发行审核“枪毙”的概率非常高,上个月甚至达到了18家企业只通过了3家。如果一直延续这样的通过率,王健林大概率要在几个月后突击准备三百多个亿。


  一位保荐代表人向记者陈述他的观点,由于2017年万达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也身负不少非议,这些都很有可能成为影响其过会的负面因素。


  与其临时抓瞎,不如早做打算,“万达商业A股退市资金有了可靠方案”,王健林在不久前的万达年会上表示。


  另外,如无合理的理由,已然排队前列的万达商业,必然要上发审会走一遭,若上市计划被否,则至少6个月之后才可以重新申报。但腾讯、苏宁、融创、京东的加入,令万达商业的股东名单焕然一新,该公司完全可以这个理由,撤下上市申请,及至合适的时候,重新提报材料,而这个重新提报的时间点则完全不受限制。这大概就是万达内部人士所说的“重新上市”。


  在关于此次交易的公告中,万达集团表示,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后,万达商业将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各方将推动万达商管尽快上市。


  商业归商管,地产归地产


  实际上,在万达年会的演讲中,王健林已经透露了对万达商管的筹谋——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业物业持有和运营管理商。王坦言,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商管公司有更高的市场估值。如果公司里有房地产开发业务,那么就会被归到房地产企业里(房地产企业的平均市盈率较低)。


  让万达商业去地产化,变得更轻,是万达集团最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的方向。2017年,万达商业向融创中国出售了13个文旅资产包,向富力地产转让了73家酒店,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重资产项目的比重。但就2017年而言,万达商业的收入构成中,房地产收入的占比仍然很高,达到831.7亿元,而租金收入则为255.2亿元。


  在更名万达商管之后,王健林决定彻底改变这家公司的收入构成。根据万达集团2018年的工作目标,万达商管计划实现总收入366.4亿元,其中租金收入达到326.8亿元。一家名为地产集团的新公司,将负责消化商管集团的地产业务,但利润将归商管集团。结合万达昨天的公告,整个消化周期将在1~2年间。


  在剥离地产业务后,万达商管能够彻底成为一家轻资产公司吗?非也,因为万达广场本身就是非常重的资产,截至2017年末,全部开业的236个万达广场中,210个由万达持有,据王健林表述,这块的资产,即使按照成本计算都是几千亿的规模。


  当然万达近几年一直在推动轻资产的商业地产模式,由于王健林对于万达广场的规模目标为1000家,未来在增量空间里,腾挪轻重资产比重的机会很大。按照王的期许,新的商管公司将是以轻资产为主、重资产持有为辅的企业。“我们做了公司模拟报表,负债率也非常低,可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王健林在年会上表示。


  对于万达商管来说,成为一家纯粹的商业物业持有和运营商,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估值,更有利于未来顺利通过IPO审核,要知道现在地产公司是很难在A股上市的。但从万达集团的工作安排来看,该集团并不会真正放弃房地产业务,毕竟这项业务万达已经做了很多年,各方面都驾轻就熟。根据王健林介绍,除了商管公司剥离的地产业务之外,地产集团还将开发万达广场重资产,也不排除纯粹搞一些住宅开发。“集团给了新成立的地产集团一个债务上限,这个上限是很低的,地产集团就是在负债上限下考虑业务发展,不要求做多大规模。”王健林表示。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