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大盘:市场炸锅、专家激辩、机构“内战”

2019-01-10 08:27 来源:东方财富网

  1月9日一则“央行将直接买A股”的传闻在网络上疯传,不但激发了投资者的想象空间,也引发了业内专家之间的激烈辩论,甚至引发中信证券内部观点的分歧!


  一开始这个说法源于四大报之一的中证网的一篇报道。 1月8号,中证网发表东兴证券张岸元的快评《央行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大有可为》,在如此敏感的时点经官媒一发布,市场立刻兴奋了。


  东兴证券:央行或买1.58-1.78万亿元的A股资产


  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表示,事实上各国中央银行都大量持有外国股票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策略的一部分。


  张岸元认为,出于稳定市场等多种原因,中央银行持有本国股市资产,并不出格。以日本央行为例,该行自2002年开始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并于2010年大幅增持ETF。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股票及ETF持有量占央行总资产约4.39%,占交易所总市值约3.7%。


  张岸元认为,如果按照日本央行对股票和ETF的持有比例测算,我国央行持有1.58-1.78万亿元的A股资产,不会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股市造成结构性影响,且更有利于A股在2019年实现健康平稳运行。


  野村:买股票比建铁路有效的多


  张岸元的观点得到了外资投行野村证券的支持。野村控股亚洲研究部负责人JimMcCafferty认为股市是重要的国内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19年开始购买中国国内股票,他说道:中国将采取超越以往的措施来刺激股市。


  他指出,具体来说,政府可能会授权中国央行参与购买股票,强劲的股市表现在刺激国内消费方面将比新建铁路有效得多。McCafferty称,他认为市场可能从第二季开始复苏,因获利预估修正接近尾声,且新增资金开始采取行动。


  中信:央行未来买股票ETF具可行性


  随后券商龙头中信证券也来凑热闹了!中信证券的文章观点认为,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中信证券秦培景团队认为,中国央行购买ETF最直接的潜在作用是置换证金的持仓,相较证金,央行进行股票ETF购买成本更低,可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这既可以作为稳定市场举措,也可以压低风险溢价,刺激直接融资市场。


  该团队表示,从日经225指数的走势来看,除了2010年初次推出ETF购买计划,每一次日本央行推出新的股票购买计划后,大盘指数都出现了阶段性的底部。


  中信明明:反对央行买股票ETF


  但到了1月9日午盘,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先是同为中信证券的明明团队对“央行买ETF”却进行了驳斥!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9日表示,中国央行效仿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的行为与中国国情不符。


  首先,从全世界的主权国家看,只有日本央行直接购买了本国股票,欧美国家或美国都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并且,现在事实证明央行直接购买股票弊大于利,导致市场流动性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日本的金融机构也希望日本央行能够退出本国股票市场。


  其次,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国情相差非常大,中国央行远没有到开展QE的阶段。央行开展QE需要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但中国目前离零利率政策还有很大“距离”。


  再次,央行支持实体经济有很多方式,比如降准、降息、定向支持三农和小微等。就央行买股票而言,从日本的经验看,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并不明显。


  接近央行人士:没听说


  第一财经在独家报道中,引述接近央行人士的话称:没听说这样的计划,法律上也不支持。


  该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中央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包括了:“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但是,并不包括购买股票。


  央行买股票?法律层面不支持


  而央行直接买股票,法律层面也不支持这样的行为。


  明明指出,股市投资是私人部门行为,央行从逻辑和法理上来讲,都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人民银行法并没有指出它可以直接投资股市。


  这也得到了法律界人士的证实。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表示,“这是市场讹传,央行不会那么傻,出这么低级的错误,按照规定,央行不可以直接买卖股票。”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也表示,按照规定,央行可以贷款给金融机构去救市,但自己直接入场买卖股票显然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业务范畴。


  在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对央行的业务作出了明确的划分,可以清楚的看到,其中并无可以直接买股票的选项。


  (一)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