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新规规范网络第三方支付 扫码支付将限额(2)
2017-12-28 17:07 来源:闽南网
新规强调持牌经营、通过央行进行清算、不得烧钱补贴排挤竞争对手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新规在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是强调业务资质要求。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
二是重申清算管理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
三是要求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央行强调,不能单纯追求无底线的创新;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和运营是支付业务长远发展的保障,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
四是规范条码生成和受理。提出交易验证方式、交易限额管理、信息管理和安全防护,静态条码应用管理、综合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等措施,保障条码支付业务的安全性。
五是加强商户管理和风险管理。从特约商户资质审核、受理协议签订、商户风险评级、商户检查,以及交易风险监测,客户安全教育等方面提出要求,强化业务风险管理。
总体来说就是几点:做二维码支付需要持牌经营,需要跟央行清算系统或者网联对接进行清算,不能进行不正当竞争,支付机构需要对商户加强管理。
安全是条码支付重中之重
技术安全是此次新规的关注重点,在技术风险方面,央行要求,加强条码安全防护。采取支付标记化(Tokenization)、有效期控制、条码防伪识别等手段,提升条码生成、存储、展示、识读、解析、使用等环节的安全防护能力,有效保障条码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另外,要提升条码支付交易安全强度,强化条码支付交易风险监测与预警,加强客户端软件安全管理。
对于我们常常扫码付款用的静态条码,央行特别指出,静态条码易被篡改或变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真伪难辨,导致支付风险较高。因此,提出了一系列防范静态条码风险的措施:
一是要求静态条码应由后台服务器加密生成,宜采用防伪纸张展示条码,防伪纸张应具备一定防伪特征。
二是要求展示静态条码的介质应放置在商户收银员视线范围内,商户应定期对介质进行检查。
三是要求静态条码采用防护罩等物理防护手段避免被覆盖或替换,宜使用防伪标签对防护罩进行标记。
四是要求在静态条码介质显著位置明显展示收款方信息,便于用户核对。
五是通过风险防范能力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使用静态条码,并鼓励使用风险防范能力较高的收款扫码方式。
现实中确实出现过二维码被替换导致付款人的资金没有转到商户,而是被不法分子窃取。央行上述这些规范是针对新出现的这些支付问题。这也使得此次新规比较接地气。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